《Tiny Toon Adventures Buster’s Hidden Treasure》(MD)評論
90年代TVB播放華納兄弟出品的動畫《Tiny Toon Adventures》,譯作《Q版小時候》。可能大家對這名字印象不太深刻,但如果提起SFC的四打派對遊戲名作《賓尼兔運動會》(《Tiny Toon Adventures Wacky Sports Challenge》),相信會有更多人認識。而今次筆者評論的MD作品《Tiny Toon Adventures Buster’s Hidden Treasure》是一套由Konami推出,玩法類似任天堂《Mario》系列的2D橫向動作過關遊戲。可惜的是,本作與MD版的《賓尼兔全明星運動會》:《Tiny Toon Adventures Acme All-Stars》也只曾推出過歐美MD/Genesis版,日版MD從未推出過。但筆者保證,MD版兩套作品質素都非常高,沒出日版真是埋沒了佳作!
遊戲一開始,便顯現了幾幅加添了英文描述的插畫,交代了故事。其實本作故事非常簡單直接,便是主角藍色雄性小兔「Buster Bunny」在校舍打掃時發現了一張藏寶圖,但卻被奸角小男孩「Montana Max」搶去,而Montana Max更找來瘋狂科學家「Dr. Gene Splicer」幫助他找尋寶藏。更慘烈的是Buster的好友們「Dizzy Devil」、「Plucky Duck」、「Calamity Coyote」及「Hamton」都被Dr. Gene Splicer洗腦,而Montana Max亦同時綁架了「Babs Bunny」(粉紅色雌性小兔)、「Fifi」和「Shirley The Loon」等朋友,所以Buster Bunny便踏上了尋寶兼救助朋友之旅。
《Tiny Toon Adventures Buster’s Hidden Treasure》的玩法最像《Mario》之處,便是主角攻擊敵人的方法也是跳起向下踩死敵人。而其實在大部份關卡中「Gogo Dodo」出現的地方便是終點所在。當然沿路亦有很多紅蘿蔔供Buster收集。
筆者發現,Buster在斜坡被大鐵球追趕那關,其逃走速度不遜於《Sonic》。
而在各場Boss戰後,主角每次擊敗Dr. Gene Splicer,便能令「Dizzy Devil」等好友逐一清醒。
如果大家有看過動畫版,便知Buster Bunny及其好友的「天敵」並不只是有Montana Max,更致命的對手是筆者姑且稱她為「可愛動物粉碎機」的小女孩「Elmyra Duff」,因為只要被她認定是可愛的東西(包括玩具及小動物),她便會不斷纏上,然後被她不自覺地虐待至粉身碎骨。因此她亦是本遊戲其中一關的Boss,而Buster Bunny在這場Boss戰只有不斷逃走的份兒,更必需用奔跑及跳躍的假動作撇開她,以免一旦被她捉到抱實而損失生命。筆者覺得當年的Konami十分有心思,完全能忠實呈現Elmyra的恐怖之處。
最終首領是控制巨型機械人的Montana Max,並不難對付,大家請加油!最後當然是大團圓結局!
如果大家想玩2D橫向動作遊戲,但又玩厭了《Mario》及《Sonic》,歐美版MD遊戲《Tiny Toon Adventures Buster’s Hidden Treasure》也許是不錯的選擇。必須一說的是當年Konami製作的遊戲比現在用心得多!
遊戲唯一的缺點,是沒推出過日版,因此玩過的人不多,難以與朋友分享感想!
筆者給歐美版MD/Sega Genesis遊戲《Tiny Toon Adventures Buster’s Hidden Treasure》8分。